技术平权时代的钻石消费:从盲目崇拜到理性觉醒

 

 

Plumb Club的最新调研显示,“74%的美国消费者愿意接受培育钻石订婚戒指、83%对培育钻石珠宝首饰持开放态度”。

 

但紧接着的数据急转直下:

只有33%的消费者明确偏好培育钻石;

49%的人面对同等品质的钻石时仍选择天然产品;

更有37%的群体“缺乏足够决策信息”。

 

 

怎样理解如“接受度”和“购买偏好”之间的偏差?

通过对其他媒体评论的理解,我们认为其实 Plumb Club 的调研结果反映的,既是一个新兴品类的市场挣扎,也是一个古老行业在科技冲击下的价值重构过程。

83%的消费者对培育钻石珠宝敞开怀抱,这个数字不仅意味着市场准入的胜利,更暗示着某种原有的行业根基出现了松动。当人们开始用理性与平常心看待培育钻石时,"恒久远"的影响力已显露出了些许疲惫。

但与此同时,在涉及真实消费的时候,"永恒承诺"依然拥有自己的客群。那些仍在婚戒场景坚守天然钻石的49%群体,他们的虔诚并没有在技术平权面前妥协。相比之下,培育钻石的消费意向比例只有34%。

 

不过,Plumb Club 营销总监欧康纳(O’Connor) 在JCK的访谈中表达了一个令人稍感意外的观点:

“They say they would love to have a natural diamond, but the reality is they can get better quality for their money with lab.”(他们说想要一颗天然钻石,但事实是他们能买到品质更高的培育钻石。)

他用的是“can”这个词,表达了某种情感甚至是信念,而非一个客观的调研事实。同时,他似乎在暗指美国消费者存在一种“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意识,毕竟不少人确实在付款的瞬间做出了实惠的选择。

这当然是存在于一定范围内的消费心理:对于价格敏感群体而言,“打折”的价格,当然能撕开那张不言而喻的遮羞布。

只不过,价格敏感群体,不能代表所有。

因此,我们实在无法单纯地从数据来解读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在美国市场上的争抢,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唯一能肯定的是,天然和培育正在建设各自的价值共识圈,并覆盖到不同的消费群体。

 

历史总在矛盾中螺旋上升。智能手机出现之后,消费市场对于手机的核心需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通话,而是分成了不同的板块,如游戏、摄像摄影、音乐播放等等。

钻石行业也是一样,只不过它从“神坛”上缓慢转身的时候,引起的社会讨论和关注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当消费者可以花差不多的钱买到3克拉D色IF净度的培育钻石,而不必在1克拉H色SI净度的天然钻石前咬牙踌躇时,一个由技术平权驱动的消费民主化时代正在到来。

站在产业变革的临界点回望,“接受度”与“购买偏好”其实已不再重要。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消费者开始理性审视代替盲目崇拜,是技术突破撕开了旧的市场理念,更是原有格局的深刻变化。

这场静默革命的下一个章节,注定属于那些既能创造美,又能解构创新时代的人们。

 

 

以上内容仅代表本号观点,请谨慎参考

本文封面图源自网络,无任何商业用途

 

伙伴单位

排名不分先后
创建时间:2025-05-02 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