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风暴下美国小企业困境:成本飙升与生存危机

本文观点源自 RetailDive。

 

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正掀起一场不对等的生存挑战。尽管政策旨在重塑制造业格局,但首当其冲的却是本土小企业——它们既无跨国巨头的雄厚资本,也缺乏供应链腾挪空间,正被推入成本激增与需求疲软的双重夹击中。

小企业:关税冲击的“最脆弱环节”

4月初,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华关税上调至125%,并暂停其他多国关税90天。尽管短期喘息期看似缓解压力,但政策反复与长期不确定性已让小企业陷入焦虑。波士顿大学商学院讲师格雷格·斯托勒指出,沃尔玛、好市多等大型零售商凭借资本储备和议价能力,能通过压缩营销开支消化成本上涨,而小企业却可能因价格波动或客户流失直接陷入绝境。

 

这种脆弱性在数据中尤为明显。美国独立企业联合会(NFIB)3月调查显示,小企业乐观指数连续三个月下滑,经济前景与销售预期同步走低。在线平台Alignable的调研更揭示,超44%的小企业预计关税将导致收入缩水,57%的零售商认为冲击已迫在眉睫。近70%的企业主认为贸易政策动荡将持续至5月,超40%则担忧全年无解。

服装业成“关税靶心”:成本激增30%的生死线

服装与鞋类行业首当其冲。美国市场超90%的服饰依赖进口,威廉·布莱尔分析师估算,新关税将导致行业整体成本上涨30%。俄勒冈州精品店Dutch & Bow的店主阿丽亚娜·哈里斯坦言,尽管其商品多来自欧洲与越南,但中国平价产品的采购可能因关税终止。更令她无奈的是政策反复:“特朗普今天对中国加税125%,明天又暂缓其他关税——这种混乱中调整业务无异于赌博。”

 

对高端丝绸配饰品牌Beau Ties of Vermont而言,关税更是“精准打击”。其CEO格雷格·舒格表示,中国供应商垄断了特定工艺的丝绸原料,而意大利替代品价格高出25%且交货周期长达半年。即便尝试与供应商分摊成本,关税层层加码仍让谈判破裂。“我们没有苹果或沃尔玛的品牌溢价,成本激增叠加消费紧缩,小企业正在被双重绞杀。”

“美国制造”难成救生圈:本土供应链困境

关税政策的初衷之一是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但现实却充满矛盾。Alignable数据显示,超半数小企业无法通过谈判抵消关税成本,近20%甚至找不到本土替代供应商。舒格的困境并非孤例:许多美国小型工厂依赖进口原材料,关税反而抬高了本土生产的门槛。

 

更严峻的是,小企业刚从疫情冲击中喘息复苏,如今又面临新危机。哈里斯发现,关税宣布后,俄勒冈州本德市的商业街客流量骤降,“运营成本飙升,但消费者也在收紧钱包”。舒格直言:“政府发钱帮我们熬过了新冠,但这次谁能拯救我们?我明明在美国制造产品,为何要被自家关税惩罚?”

评论:关税政策亟需“小企业视角”

当前的关税博弈中,政策制定者似乎低估了小企业的生存困境。相较于大企业的弹性应对,小企业既无资本缓冲,也缺乏供应链重组的资源。若政府意图通过关税重塑产业格局,需配套针对性扶持措施——无论是税收减免、供应链补贴,还是加速本土产能升级。否则,这场“关税实验”的代价,可能是一批本土品牌的永久消失。

伙伴单位

排名不分先后
创建时间:2025-04-13 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