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vs 125%” 之后:中国钻石业如何破局?
时至今日,美国对华复合关税飙升至 145%,中国对美反制关税也涨至 125%,因此有媒体认为,这基本等同于“脱钩”。在这种局面下,讨论关税的高低已无意义,双方拼的是国力和韧性。
昨天的文章里,我们说美国加征关税的行为是在筛选“人”和“狗”,后台有人说这种比喻太狠了。没关系,咱可以把“狗”换成“驴”或者“马”,反正都是人类的好朋友。
说回钻石的事儿。
对于钻石行业这个相比国民经济而言极为微小的“一叶扁舟”来说,我们需要聚焦到两件事情上来:
1)持续追踪外部环境动态,这是“知彼”
2)加速构建本土生态系统,这是“知己”
知彼
根据 Paul Zimnisky 及相关分析师近期发布的一些内容来看,有以下几个内容是我们需要重点了解的:
一、对于美国市场来说,钻石原产地的认定标准,是“实质性转变”(substantially transformed)。比如切磨加工,把毛坯变成裸钻,这就是一种实质性的转变过程。
在裸钻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判断适用多少关税的基础,是看这个“实质性转变”的发生地在哪里。当然我们也要考虑类似 USMCA(美-墨-加三国协定)这样的协议框架等等,具体细节可以再讨论。
二、即使未来美国对印度只维持10%基础关税 (现在特朗普给的是暂定90天),美国的钻石珠宝市场依然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并不直接来自钻石供应链(因为批发商和零售商都会考虑分摊这些成本),而是来自中美关税战带来的消费力冲击。
也就是说,钻石珠宝本就是一种非必需品,如果连必需品和日常消费都要快速涨价的话,还剩下多少人会去购买(或者有情绪购买)非必需品呢?
三、从贸易端来看,目前留在美国的存货应该会获得一个不错的溢价,因为在关税政策的影响下,未来进入美国的钻石珠宝成本都会提升,零售价也大概率会上升(尤其是高端产品),因此原本的存货会更“值钱”——尽管这完全是人为因素导致的结果。
由此可能引发的,是二奢市场的高速发展。
四、在下游市场,由于材料价格基数较低的缘故,培育钻石零售商受到的影响可能比天然钻石更小。他们也许会调整价格,但依然会保持较好的毛利率,以及较大的运作灵活度。
这对于天然钻石零售商而言也不是坏事,因为两者的价差拉大,将更加有助于区分受众和市场,从而为双方赢得发展的空间。
知己
对于中国钻石珠宝行业来说,2024年零售市场低迷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正好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一、无论天然钻还是培育钻,不但需要更多的宣传,而且需要更多的团结。这种团结,不仅仅是零售层面的,更是产业链层面的。
比如我们怎么大力发展切磨加工,来同时服务两个行业?怎么和周边国家进行互惠合作,来促进转口贸易?怎么进一步深化自己本就较强的优势(如镶嵌),来加强“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至于某些"非常规贸易手段",虽非正道,却难禁绝。当务之急是确保合法贸易通道畅通无阻,只不过在国运博弈中,生存才是第一法则。
二、加大创新力度,尤其是培育钻石行业,不要局限于珠宝首饰。
关于这一点,上周出差的时候我和几个朋友重点聊过。现在这个行业里的创新意识是存在的,比如有人在做文创升级,有人在做跨界合作等等。受益于小米手机案例带来的启发,这似乎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比较积极的共识。
但能真正落地的想法和项目都还有限,主要难度在于,将理想转变为现实的时候,除了技术考量之外,更需要主事人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冒险精神很可贵,但“刀尖起舞”也许会带来经济损失。所以在“大家都不赚钱”的环境里,愿意掏腰包冒险的不会太多。
不过,传统路径正在逐一封死,或许唯有创新赛道才能杀出血路。
随着关税对抗逐渐失去实际作用,决定胜负的关键已转向国家综合实力与产业应对能力。面对当前形势,中国钻石行业既要准确判断国际规则变化,更要通过产业链协同和技术创新提升自身实力。只有坚持开放合作与自主发展相结合,才能在这场长期竞争中把握主动权。
以上内容请谨慎参考
本文封面图源自网络,无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