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茨瓦纳与戴比尔斯:迟来的协议如何重塑全球钻石格局
2月3日,博茨瓦纳政府与戴比尔斯集团宣布达成了新一轮的毛坯钻石销售协议,并将开采许可证延续至2054年。这标志着这场自2019年便已悄然启动的马拉松式谈判终告收官。
作为全球第二大钻石生产国(注:产量仅次于俄罗斯),博茨瓦纳的抉择不仅关乎本国经济命脉,更在俄钻受制裁的全球供应链动荡中,为行业注入一剂稳定剂。

▲ 左:博茨瓦纳矿业部长 Bogolo Kenewendo;右:戴比尔斯首席执行官 Al Cook
图源:网络
此次谈判的曲折性远超预期。博茨瓦纳前任总统莫克维奇·马西西(Mokgweetsi Masisi)执政期间,双方因利益分配问题僵持不下,马西西甚至在媒体采访隐约威胁与戴比尔斯断绝合作。
谈判的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11月新总统杜马·博科(Duma Boko)上任后,以务实的姿态在百日内推动了协议落地。戴比尔斯 CEO 阿尔·库克(Al Cook)公开赞扬博政府“确保谈判平稳收尾”,与前期紧张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 Al Cook 昨晚在领英上发帖,祝贺双方达成协议
图源:领英
多家媒体认为,此次协议的核心条款“折射出了双方的远见”:
-
博茨瓦纳政府通过合资公司Debswana获得的毛坯钻石销售权从当前的25%增至30%,并将在2035年协议到期前逐步提升至50%。
-
在新协议框架下,因天然钻石市场低迷而损失严重的博茨瓦纳政府将通过份额提升和戴比尔斯8.25亿美元的非矿投资,有望扭转收入颓势。
-
协议包含2035年后可续约五年的选项,为长期合作预留弹性空间。
世界钻石协会(WDC)执行董事 Elodie Daguzan 指出,协议“突显了钻石行业构建长期稳定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博茨瓦纳通过成功的公私协作,践行负责任开采,已成为驱动可持续增长的标杆案例。
除此之外,此次协议的落地,还从某种程度上直击了行业的两大痛点。
-
俄罗斯钻石制裁引发的供应链重构。研究钻石开采的Hans Merket强调,俄乌冲突之后,全球钻石业亟需“替代俄罗斯钻石的合规来源”。博茨瓦纳作为全球产量第二的钻石生产国,其产能的稳定输出(Debswana四大矿区占全球产量15%)成为填补缺口的关键。
-
消费市场信任危机。培育钻石的冲击与天然钻石相关争议的叠加,导致2023-2024年全球钻石需求萎缩。协议中“博茨瓦纳天然钻石”原产地品牌营销及“环境零净损”原则,恰与WDC倡导的“伦理采购、透明度框架”形成共振,有望重建消费者信心。
担忧
尽管协议被普遍视为双赢,但依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隐忧:
-
在博茨瓦纳销售权(逐渐)增至50%之后,需直面全球天然钻石定价、库存管理等复杂挑战。其2023年钻石收入从之前的70亿美元至42亿,这一点似乎暴露了博茨瓦纳抗风险能力的不足,所以这给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
另一巨头 —— 俄罗斯阿尔罗萨公司(Alrosa)的钻石产量占全球30%左右。如果未来欧盟制裁力度发生变化,或者加工国印度的倾向性发生改变,那就可能会对博茨瓦纳的市场份额形成挤压。
所以,博茨瓦纳怎样和戴比尔斯协作,在未来的十年里做好产业链升级和终端营销工作,这将对全球钻石行业格局起到重要的影响。
正如钻石一样,这份协议能否“保持璀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后续的“切割与打磨”。
无论怎么说,此次协议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合作,从责任采矿的制度化,到生产国话语权的平衡,以及抗波动机制的建立,都为行业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当博茨瓦纳矿产部长 Bogolo Kenewendo 宣布协议将于2月底正式签署时,这场旷日持久的谈判终于画上了句号。它的价值,在于为全球钻石行业提供了一个关键时刻的解决方案,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价值投资。
以上内容请谨慎参考
本文封面图源自网络,无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