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行业竞争格局下的舆论与市场博弈
恭贺新禧 蛇年大吉
HAPPY 2025 NEW YEAR

自从 Paul Zimnisky 和 Rob Bates 在音频访谈中聊了一个多小时关于“培育钻石对行业的影响”之后,我们就在国际舆论中看到了不少有意思的评述。平心而论,这两位都是我们比较喜欢的、目前相对中立一些的业内人士,但有的时候,媒体会刻意筛选容易引发争议的观点,以求博得民众的关注。
正是因为这样,Rob Bates 昨天才在 JCK 上发表了一篇长达1200个单词的专文,讲述了自己对于培育钻石的复杂态度。
总的来说,Rob 既承认了培育钻石的市场冲击力,以及消费者接受度的提升,但同时也对这个行业的可持续性提出了质疑。
和其他不少的分析师及媒体人士一样,Rob 坚持认为低价是培育钻石占领市场的主要优势。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培育钻石在消费市场上至今尚未有效建立“差异化体验”,而是沿用了传统珠宝的设计、分级和销售模式。
Rob 认为,这种做法缺乏创新,它导致行业进入价格战,且难以建立品牌护城河。
至于这个行业是否真的如宣传的那样属于可持续发展的范畴,Rob 认为其中存在一定的“脆弱性”,甚至认为“有些优势可能被夸大”(如能耗问题、环保问题等)。
有意思的是,最近一两年以来,西方不少舆论都在攻击培育钻石的这一点,并且一直拿中国和印度的毛坯生产商进行举例。
另外,Rob 还在文章中提到了全球最大的钻石B2B平台之一 —— Blue Nile 的发展轨迹,并认为它走过的一些路,和培育钻石之间有相互借鉴的可能。
一、颠覆与低估
首先,两者都颠覆了传统的行业,并在刚刚推出的时候都没有得到钻石行业的重视。
· Blue Nile 当初通过透明比价的方式,将钻石的价格结构清晰地展现到了C端市场。行业人士那会儿认为,消费者不会在线上购买高价值情感的商品(如婚戒),因此并没有在意 Blue Nile 的打法。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忽视线上消费的做法是错误的。
· 同样,培育钻石刚刚进入消费者视野的时候,天然钻石行业低估了消费者对人造/合成产品的接受度。但没想到的是,培育钻石迅速以道德、环保等宣传主题打开了市场,并从天然钻石行业手中抢夺了大块的市场。
二、对价格战的依赖
无论是 Blue Nile 还是培育钻石,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价格战”的麻烦。
· Blue Nile 以低价销售与传统珠宝店相同的钻石珠宝,但未能建立独特体验,最终因电商竞争加剧和广告成本上升被收购。
· 培育钻石同样以低价为优势切入零售市场,但同质化竞争严重,中游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下游的利润或将也出现类似的情况。
三、“完全替代”几乎不可能
· Blue Nile 曾宣称“要取代百年老店”,但后来业内反而更加重视了本地线下零售商的价值(如服务、社区联系)。
· 类似地,培育钻石的“替代性优势”也很明显,不过这可能会引起业内一部分人的反击。比如,非洲方面作为天然钻石的主要产地,就会培育钻石持坚定的反对态度,从而在所谓道德层面产生一定的压力。
总之,消费者的行为是很复杂的。部分消费者始终偏好实体店体验或天然钻石的“神秘感”,所以即使有 Blue Nile 存在,仍有人选择线下议价;即使有培育钻石存在,仍有人选择“并不完美的天然钻石”。
所以从本质上看,这其实是一个和谐共存的、多元化的消费格局。然而由于利益和立场的关系,在舆论中反而成为了一场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斗争。
还有一个问题:天然钻石还有复苏的希望吗?
当然是有的。
培育钻石不会消失,但天然钻石也并非无路可退。通过调整定价策略、强化情感价值、提升差异化服务,两个行业都能守住自己的市场。
只不过,从目前的局面来看,似乎舆论层面的抱怨多了一些。包括部分所谓“分析师”在内,一些人都在带着有色眼镜看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国家。
但我们始终觉得,作为业内人而言,在听到这些偏激的抱怨时,要冷静地从中脱离出来,忽视甚至拒绝传播那些偏见,这才是对行业的尊重和保护。
祝大家新春快乐。
以上内容请谨慎参考
本文封面图源自网络,无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