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然钻石困境的三个观点
从2023年开始,天然钻石在中国市场上遇到了各种麻烦,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近期我们在收集一些海内外的分析报道,并从中提炼出了一些观点,与各位业内伙伴分享。
结婚的人少了,所以生意难做?
首先,结婚人数和结婚率确实是不理想的。
从民政部及其他统计机构提供的数据来看,2020-2023年中国结婚人数分别为814万对、764万对、683万对、768万对。
至于结婚率,这四年的数据分别为 5.8‰、5.4‰、4.8‰、5.4‰。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1~3季度(注:第四季度数据还未出)的结婚人数为 474.7 万对,比2023年同期减少了 94 万对(-16.6%),且据说“2024年将创下40年以来的新低”。
结婚人数下降的背后,是各种复杂原因,包括社会财富的分配、各项成本的变化,以及年轻人对于婚姻的观念转变等等。无论怎么讲,面对这样的数据,以婚庆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天然钻石行业,确实无法得出“对其报以较大期望”的结论。
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武断地否定天然钻石市场的未来,毕竟结不结婚这种事儿,和多少人愿意买天然钻石之间,不是完全契合的因果关系。
培育钻石是敌人吗?
关于这个问题,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的舆论范围里,其实是存在较大争议的。
支持培育钻石的朋友认为,天然钻石市场的下滑,主要问题在于大环境的变化,以及该行业自身发展的乏力(如连续十年缺失的通用型营销)。
但恰好培育钻石从2018年开始强势进入了民众视野。这类材料不但得到了FTC的认可,也得到了(包括戴比尔斯在内的)大公司和大机构们的青睐,因此顺理成章的成了“背锅”的那一方。
但反对培育钻石的朋友却觉得,如果不是培育钻石在一开始就“锚定”天然钻石,并且在宣传上进行攻击的话,民众的思维就不会发生混乱。所以天然钻石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培育钻石当初的野蛮、无序的宣传方式是主要原因。
这种“攻击型宣传方式”是相互的,在一派说“揭露骗局”、另一派说“你是假钻石”的时候,民众的认知混乱了,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开始讨厌钻石。这或许是一开始双方都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整个过程中只有流量主们获得了丰厚的利益。
并且,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即使经历了长达六年的“斗争”,培育钻石在中国社会的认知度其实还是挺低的。从我们经历的To-C场合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终端消费者甚至分不清培育钻石、莫桑石和锆石,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现状。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着眼于数据的话,会发现其实培育钻石在零售市场上的价值占比依然很有限。即使在美国市场,虽然培育钻石的销量在不断上升,但零售额的占比也只有14%左右(该数据源自 Tenoris,但也有机构表示零售额占比为 25%)。
印度和中国市场比较缺乏数据统计,但估计零售额占比或许连 10%都不到。
因此,坦诚的讲,就目前的终端市场格局来看,培育钻石还没有达到“威胁天然钻石生存”的程度。两派之所以争议不断,似乎更多的是基于各自的短期利益,而非基于对长期市场趋势的考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假如我们都放下争议、求同存异的话,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之间,完全可以成为和谐共生的朋友,而不是互相踩踏的敌人。
Marketing还有用吗?
天然钻石必须继续做好自己的市场营销,这一点已经成为了业内的共识。
分析师 Erez Rivlin 在1月16日的备忘录中,以伤感的笔调回忆了当初戴比尔斯大力推广天然钻石的时代,并且感叹“时移势易”,毕竟一家独大的垄断格局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垄断崩溃的结果有两个,一是业内需要“筹钱做营销”,二是营销内容需要更贴近市场需求。
前者显然已经在开展了,无论是近期戴比尔斯和印度GJEPC、伦敦钻交所的合作,还是 WFDB 为宣传筹资1亿美元的举动,都体现了业内对营销宣传的重视。
据说 Alrosa 被挤出 NDC 之后造成了重大的资金空缺,后者还在想办法……
但是上述第二条,也就是“营销内容”的问题,就显得有些复杂了。市场的多元化、信息的高速流通、不同地区消费者意识的差异,甚至是地缘政治等等,都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变量。
如果我们依旧期望像以前那样,采用某种“单一的情感绑定”来说服全世界的消费者,这可能真的只能成为某种梦幻和泡沫。
通用型营销这个大框架固然重要,但对于各个区域市场来说,采用适合本地思维的宣传内容或许更加迫在眉睫。比如“制裁俄钻”和“源头信息”,在某些国家或许会好使,但在中国市场有用吗?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咱们暂且不表……
总之,Marketing 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执行的时候需要考虑诸多问题,而不是单纯砸钱就可以。遥想去年第四季度的某一周里,我们的后台连续每天收到200多条评论,且评论内容几乎一摸一样。这种粗糙到离谱的砸钱方式,显然什么效果都不会有,所以我们将它们都锁入了后台,外界不会看到任何信息。
以上所述,是针对目前天然钻石行业困境的三个观点,也只是整个行业大局中的冰山一角。我们期望看到业内朋友共建和谐发展的中国市场,而不是在自我怀疑和挣扎中度过本应闪亮的2025年。
以上内容请谨慎参考
本文封面图源自网络,无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