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那场“巴黎审判”

 
 
 

前几年和一些公司频繁做交流会的时候,就有不少朋友提出培育钻石养殖珍珠这两个行业进行比较的话题。但当时我们得到的大部分反馈都不是很积极,不少人认为它俩之间有“本质的差别”:

一方面是因为养殖珍珠的人工介入方式和培育钻石不同;另一方面,珍珠养殖技术诞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面临的市场竞争情况也和现在的培育钻石所处的商业环境差异很大。

但如果放眼全世界的话,其实依然还有一部分从业者愿意把这两个行业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去年年底的时候,钻石切磨公司Gem Concepts负责人Yoram Finkelstein就曾经写过一篇很长的文章,详细阐述了培育钻石遇到的问题。他在文章中就再一次提到了养殖珍珠这个行业。他说:

如果我们能从历史上学到什么的话,那么基本只有一件大事与我们现在所处的困境有类似的迹象。御木本(Mikimoto)养殖珍珠在上个世纪初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并花了几十年时间才重新获得天然珍珠的地位。

下面这张图,是御木本公司在1906年5月14日发布的关于养殖珍珠的广告:

 

 

1906年有什么特殊的吗?这里需要大概了解一段历史(以下内容源自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

我国在北宋年间就开始出现珍珠养殖技术了,后来传到了日本,并逐渐成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产业。还有一种说法,是这种技术在18-19世纪经过欧洲的研究之后,然后才传入了日本。
不管历史背景究竟是怎样的,当时的日本确实很需要珍珠养殖技术。为什么呢?因为在19世纪末期,由于过度捕捞野生珍珠,导致母贝“马氏贝”濒临灭绝,珍珠价格也奇高。
御木本幸吉联合东京帝国大学的嘉六教授开始做研究,并于1893年成功培育出半球形的“半珠”。
1899年,御木本开始大量销售半珠产品,逐渐开辟出一个新的市场。
与此同时,在嘉六教授创立的三崎海洋生物学研究所内,一个名叫时枝喜代志的人一直在精进珍珠的培育方法。“小片法”养殖原型,就是他在1907年建立的。

所以广告中的“1906年”,其实可以被当作从“半珠”到“球形珠”的过渡时期,也是珍珠养殖技术快速进步的时期。

1918年,球形养殖珍珠的商业生产已经基本形成了规模。
1919年,养殖珍珠进入欧洲市场。
但那个时候,欧洲是天然(野生)珍珠的核心市场,所以养殖珍珠在第一时间成为了众人的攻击目标。从业界到媒体都怀疑,这是假珍珠。
巴黎方面对养殖珍珠是极为排斥的,法国工商业联合会多次试图证明养殖珍珠是假的,甚至还牵扯到了一些禁止进口的条例。
这段历史,就是珍珠行业比较熟悉的“巴黎审判”(the Paris Trial)
1924年,也就是距今整整一百年前,法国高院裁定:养殖珍珠和天然珍珠没有区别。“审判”由此落幕,养殖珍珠成为了一种珠宝材料。
时至今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珍珠都是养殖珍珠,真正的野生珍珠极为稀少。

 

 

无论是养殖珍珠,还是培育钻石,在刚刚发展没多久的时候都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质疑,甚至是审判。这两种新生事物,都毫无例外地经受了社会的毒打

所以,如果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以养殖珍珠的发展史为一面“镜子”,反思培育钻石目前的发展道路,这一点确实没什么毛病。

只不过两类产品的人工介入方式确实有差别:一个是往母贝肚子里放种子,但母贝还是活的生物,所以人们在潜意识中认为这依旧是“天然的”。而另一个是往炉子放种子(或者往盘子里放),并制造出类似地幔层的环境。人们觉得“这不是天然的”,因为“胚胎”已经不是天然的了。

就像冰箱里产生了冰,但就是有人认为,冰箱里是人造的冷冻环境,它和大自然零度以下的环境就是不一样。

也许吧。

但不可否认的是:

1)无论珍珠行业还是钻石行业,反对新事物的,通常都是既得利益的获得者。
2)通过人工介入的方式,产品的品质都得到了普遍的提升。

那么剩下的,无非就是新旧意识的交锋,以及新旧利益链的交锋而已了。

 

我们并不认为养殖珍珠的今天就是培育钻石的明天,也从不反对天然钻石的稀缺性和百年来形成的市场价值体系。我们甚至很支持天然钻石及所有天然产品的发展,因为这些都是很宝贵的参考样本。

不过,我们只是觉得:

一、作为一类新的产品,培育钻石代表了人类科技的进步,是人类自己的成果,所以完全应该有勇气发展出独特的市场空间。
二、打压、否定、调侃,都是这个行业发展路上需要经受的考验,而不应当成为发展的绊脚石——除非业内人士自己选择放弃。

只不过在临近放弃的时候,不妨先想一想百年前的“巴黎审判”,再做决定吧。

 

以上内容请谨慎参考

 

伙伴单位

排名不分先后
创建时间:2024-06-25 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