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培育钻石公司WD会选择破产保护?
这两天突然出现好多新闻,报道了美国第二大培育钻石公司WD Lab Grown Diamonds申请破产保护的事情。
这些新闻大都泛泛而谈,简单描述了这家公司“负债4400万美元”和“资产总额300万美元”的情况。有的报道会围绕“行业内卷”进行阐述,认为WD是“牺牲品”,并顺便提了一下培育钻石降价等等。
然而WD作为一家背靠卡内基科学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2020年4月就掀起“专利权之争”的知名企业,其申请破产的前因后果是什么?真的只是行业内卷吗?为什么没有尝试重组或者寻找收购方呢?
要了解这些问题,不但需要读一下他们申请破产保护的文件,也需要了解WD公司的发展历程。咱就结合这份82页的文件,以及Rob Bates在JCK上刚刚发表的文章,对WD事件的(可能)原因进行阐述。
很多人都会像之前报道中说的那样,认为WD的失败源自培育钻石行业上游的洗牌,毕竟产能大量向印度和中国集中,作为美国的毛坯生产商,其人员成本控制会变得没有优势。但是一些内部人员觉得问题不在这里,而是与WD被休伦资本(Huron Capital)收购有关。
休伦资本于1999年成立于底特律,它在2019年收购了WD培育钻石公司。收购之后,休伦资本安排一个叫Sue Rechner的人坐上了WD首席执行官的位置。随后在2020年就出现了WD同时起诉六家培育钻石公司在生产技术专利上侵权的法律事件。
根据Rob的文章披露,其实这是“公司很久以来都想做的事”,因为休伦把这次法律事件看作一种“潜在的利润点”。但问题是那会儿所谓的专利权时限还剩下两年,所以WD后来和大多数被告都达成了调解。只不过WD忽视了其中一个被告——Fenix Diamonds打官司的意愿,并于2021年6月败诉。
这次专利权之争对WD公司造成的最主要伤害之一,就是公司的声誉问题。
在那个年代,很多从业公司都认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要么太阴险(murky)要么太有争议(controversial),只有WD公司还算是“招人喜欢”的单位。
但这次法律事件之后,WD失去了很多朋友,包括印度方面在内。
“比如Signet就选择从中国买了高温高压的培育钻石,以便减少对WD造成侵权的风险。”
另外,法律诉讼是很费钱的。从WD申请破产保护的材料上看,公司还欠着Perkins Coie(知识产权律师)282.9万美元的律师费。
WD的商业模式中需要裸钻产品,所以需要印度切磨工厂的配合。但据内部人士的消息,在破产前夕的那段时间里,WD只能送给工厂一些毛坯来顶加工费。(注:该消息未经证实,为JCK文章所述,请谨慎参考)
当然了,为媒体津津乐道的“培育钻石降价”也是压断WD脊梁的一根稻草。公司方面本想迅速起量,但随着价格的下降,起量变得很困难。
在那份材料中,WD把自己的库存定了两个不同的价格:215美元/克拉、45美元/克拉。金尼斯基相信前者是裸钻的价格,后者是毛坯的价格。并且,根据现在的市场环境,这两个价格还是比较高的。(注:我们并不清楚WD库存的类型,此处仅为转述JCK文章的内容,请谨慎参考)
在零售方面,WD还有一个名为Latitude的品牌,合伙人是Oscar Massin。但品牌建设是很费钱、很长期的工作,WD显然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来继续。
去年,Latitude很多员工离职,这是业内一部分人已经知道的事情。公司还换了CEO,但没有解决什么问题。
那份材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如Aether公司还欠了WD公司70万美元等等,此处不做赘述。总之,现在需要由法院方面指定一名受托人来处理WD的问题,只不过破产投资基金Pioneer Funding Group的管理合伙人Adam Stein-Sapir表示,债权人可能不应该期望收回太多(如果有的话)。
“大量的优先债务使贸易债权人收回资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以上内容请谨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