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之源:制裁、通胀和价格
发稿时间:2022年4月7日
本文标题及部分内容取自Rapaport四月刊的头条文章Source of Anxiety,请谨慎参考。
现在业内出现的焦虑情绪,主要源自市场(尤其是美国)的不确定性。这背后有三个因素。
排名第一的因素,就是美国对俄罗斯钻石的制裁政策。尽管官方放出了“拒绝俄罗斯钻石“的狠话,但制裁却没有涉及在第三方切磨得到的成品钻。这种似是而非的做法让西方媒体顿感尴尬,也让零售品牌摸不着政府的脉,不知道这副牌该怎么跟。(注:根据昨晚的最新消息,美国的几个议员正在联名要求拜登政府“填上这个窟窿”,具体怎么填目前还未知)
于是,经过短暂的犹豫之后,以Signet为首的几个主流零售品牌先后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措施,表示“只要毛坯钻是俄罗斯开采的,即使由第三方加工成成品钻也不要”。问题在于,这种表态并不能和眼下钻石溯源的渗透程度相匹配,于是招来了一些质疑。(尽管媒体公开的还很少)
更麻烦的是,面对媒体一遍又一遍的舆论轰炸,以及日渐高涨和分化的民众情绪,那些中小品牌该如何处理消费者关系呢?他们能为了政治正确作出同样的声明吗?他们能放弃自己原有的货源吗?他们能像大品牌那样强势要求供应商分清毛坯钻源头吗?且不论谈判筹码有多少,单看供应商本身,又有几个能够(以及主动愿意)分清毛坯的源头?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中游几乎不买帐。无论孟买还是安特卫普,至今都强调自己的中立性,并不对美国政策进行明确表态。至于迪拜和特拉维夫,一个忙着到处签协议搞合作,另一个苦哈哈地说自己才是受害者,总之就是不搭理、不配合。(注:据昨晚的消息,美国的议员们在上书时要求拜登对印度施压)
为啥呢?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技术还不够到位,二是生存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尽情地表演,但最终大家还是要算一笔经济账。
现实中对行业起主导作用的,不是什么政治态度或者媒体渲染,而是实打实的资源控制力。上中下游迫于经济压力达成默契,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不会太小。所以,台面上打得要死要活,那是给别人看的表象;台下该怎么协调与合作,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第二个因素是美国的通胀。今年2月份美国的通胀率达到了7.9%,是四十年来的最高值。通胀引起的结果,就是美国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了。那么从宏观的角度看,市场对于钻石珠宝这种非必需品的需求也会下降。
高净值人群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金字塔顶层的群体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以及怎么要。但在追求平民化、悦己化的今天,普通消费者才是钻石珠宝行业的重点拓展对象。可支配收入下降,将减缓零售市场扩张的速度。我们看零售市场的时候,除了看品牌们开多少新店、备多少新货之外,还要看最终能卖掉多少。
对于全球占比超过50%的美国市场来说,这个变化比较麻烦。当然了,从某种角度来看,上述局势对于培育钻石行业而言是利好。
第三个因素是价格。三月份的成品钻价格跌了整整三周,毛坯钻二级市场价格跌了40%,这些都是已经被证实的事情。
价格变化源自供求关系。零售商手中的货已经囤得基本够用了,加工厂前两个月进的毛坯也已经够多了,加上前面说的市场增速放缓的问题,那么之前「供不应求」的局面会不会因此悄然改变?
另外,如Rapaport之前提过的那样,制裁俄罗斯会不会引发其他产地(如博茨瓦纳、加拿大、南非等)的毛坯钻价格出现人为的上涨?
所有这些问题,都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Rapaport在文章中讲述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只不过碍于各种心知肚明的原因,有些话说得非常暧昧。顺便说一下,昨晚(4月6日)Rapaport又发文了,说是要暂停和所有俄罗斯及白俄罗斯公司的合作,这事儿咱们以后再说。
总之,在种种人为因素的干涉之下,现在很难判断未来局势会怎样发展。不过我们在耐心等待的同时,不妨回味一下Rapaport在月报末尾说的那句话:
下半年的预期(也许)并不乐观。
钻石观察